2018年4月29日至5月4日,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明德数据”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第二期项目组成员在导师团主任李扬副教授、执行委员会副秘书长徐建萍老师、导师孙怡帆副教授和带队教师成瑶的带领下,前往台湾开展交流访学活动。此行中,交流团参加了2018大数据与商业智慧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统计分析研讨会,并在台北医学大学管理学院、政治大学商学院进行了学习访问,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商业领域和医疗领域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018大数据与商业智慧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统计分析研讨会
5月1日,大数据与商业智慧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统计分析研讨会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由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台北医学大学管理学院、政治大学商学院资料采矿研究中心、中华资料采矿协会主办。台北医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谢邦昌教授,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副院长张波教授等出席会议。研讨会由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明德数据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导师团主任李扬副教授主持。此外,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师生代表、“明德数据”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二期学员和台北医学大学管理学院、辅仁大学商学院的师生代表参加研讨会,两岸师生在会议上就大数据应用的焦点课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政治大学、台北医学大学交流
4月30日,“明德数据”师生一行前往政治大学商学院进行参访交流。政治大学商学院郑宇庭教授对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明德数据”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师生一行的到访表达了热烈欢迎,他表示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和政治大学有着深厚的友谊,希望在本次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双方学生的交流合作。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副院长张波教授代表全体师生向政治大学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希望同学们此行有所收获。随后双方互赠纪念品并合影留念。
5月1日,“明德数据”师生一行前往台北医学大学管理学院进行交流。在台北医学大学,师生一行参观了智慧医院,感受了大数据在医疗领域的实际应用;并聆听了韩扬明教授和庄正昀教授的专题讲座。韩扬明教授为师生带来“智慧浪潮下的新兴科技与应用——以2018年全球最大的消费性电子展为例”主题讲座,讲述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商业分析中的应用,对未来AI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庄正昀教授就《大数据:关于大数据在医疗健康方面应用的简要回顾》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他强调,对于具备大、快、杂、疑特点的大数据而言,数据分析处理方法的难易并不是第一要义,价值性才是数据科学的重中之重。
短期课程学习
5月1日至3日,“明德数据”学员们在台北医学大学进行了为期三天的短期课程学习。
庄正昀教授为同学们讲授了题为《数驱决策及其在非临床面向的医疗决策支持》的数据决策专题课程。课程中,他细致讲解了数据的异质性、人机交互、人与数据集成等子题目,并以养老机构的地址选取为例,使得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现实化、生动化。课程最后,他简单介绍了自己的代表研究,并列举出诸如购物中心的停车费用制定、出租车行程打表计价和阿尔及利亚的风田选址等几个案例,激发同学们进一步深度思考、自主探究。庄正昀教授的授课生动有趣、充实平易,带给同学们诸多思考和启迪。
洪晖钧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巨量资料的视觉化分析与互动呈现》的精彩课程。课程中,他首先以交通因素影响下的房价分布图为例,展现了大数据可视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巨大便利,从而进一步指出可视化在数据分析和信息探勘方面的现有与潜在价值。之后,洪教授带领同学们学习研究数据可视化工具tableau的各类操作。通过一系列数据处理手段,原本庞杂繁复的数据在各种图形、表格的辅助下变得清晰明了,数据背后的信息一目了然。同学们纷纷惊叹于洪晖钧教授所展示的数据可视化的具象表达,对大数据分析有了更为生动直观的了解。
张咏淳教授为同学们讲授了《社交媒体中的情感分析——利用文本挖掘技术》的课程。课程中,他首先以网站上的影评资源为切入点,引入社交媒体中情感分析的实际测评这一主题。讲授主要内容包括情感分析、文本分类、文本呈现、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分类效果评估等模块。针对这些专业性强、深奥复杂的知识,张咏淳教授通过公式讲解、案例研究和互动提问等方式,清晰明了地将宏观知识版图传达给在场学生。这些方法实操性强、应用范围广,同学们仔细聆听、认真思考,收获良多。
此次“明德数据”厚重人才培养成长支持计划的台湾交流访问之旅,不仅让师生就统计学、大数据等相关专业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还展现了人大学子的风采,拉近了两岸师生的距离,加深了两岸同胞的感情。以此次参访为契机,期待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与台北医学大学、政治大学、辅仁大学等校的交往会更加密切,“明德数据”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的成长和发展有更加精彩的表现。
《36365线路检测中心no1“明德数据”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以“夯实基础、拓展视野、注重实践、强化科研”为理念,将国情教育、人文素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融入数据科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探索课外学术实践与自主科研创新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通过两年的课程学习、研究实践、国际交流、课题研究等培养方式,为优秀学生搭建知行合一的成长、成才平台,着力培养出文理兼容,专业扎实兼具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具有实践能力、科研技能和公益意识的厚重人才。项目已成功举办“数据科学”系列讲座6场、沪杭居民防霾投入调查、京港大数据建模竞赛、美国耶鲁大学暑期学术实习、香港城市大学学术研习、日本同志社大学游学等活动,学员在基础学习、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得到综合提高。